[百姓民声] 发声,为谁?阜阳驻村扶贫干部的“一千零一夜”②
一是因为我们是组织选派下来的,带着组织交办的神圣而光荣的扶贫使命,无上光荣。
组织选派驻村扶贫干部是有严格要求的,如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第一书记人选的基本条件是:政治素质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先。这说明,能被组织选派,都是比较优秀的人员。
二是驻村扶贫干部被有的人戴有色眼镜看待,很多扶贫干部也在别人异样的看法中,有些心理失落。
有的人认为,被单位选派下去扶贫的都是不听招呼的人,不受领导待见,所以被下放了。有的人认为,被选派下来的都是在单位混得不好得,混得好的都没有被选派下去,混的不好的才会被选派下去。有的人认为,被选派下去了,是不是得罪领导了,要不然那么多人都没有被派下去,为什么单单派你下去呢?
三是确实有些单位有些人做的有些事,让驻村扶贫干部心里有想法,甚至有怨言。
比如,有的单位不按时支付扶贫干部的驻村生活补贴和交通补助,可以采取定额包干使用交通补助的方法方便扶贫干部报销,却非得要扶贫干部用公共汽车发票报销交通补助,自驾车辆往返所在村和单位的无法报销,导致有的扶贫干部驻村以来从来没有报销过交通补助。有的人认为,扶贫干部和单位工作脱钩,驻村扶贫没事干,很清闲,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每月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补助,每年多拿两万多元,将来提拔进步还优先考虑;有这样想法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愿意驻村扶贫的人,看到驻村干部有的提拔了,每月还有生活补贴和交通补助,说风凉话,每每都会凉了扶贫干部的心。还有的和亲友以及其他陌生人一起聚会吃饭,本来大家聊得很好,亲友向陌生人介绍,这是XXX,现在XX地方扶贫,本来陌生人很热情的态度突然变得冷淡起来,甚至和你聊天的共同话题也没有了,由此也让扶贫的同志感到很尴尬。
但是,驻村扶贫以来,我所发现的驻村扶贫干部,都是富有担当精神,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最起码,他们能在组织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牺牲奉献,义无反顾,毫无怨言。他们放弃了陪伴父母、守护子女,到了条件艰苦的贫困乡村,过上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开启了3—6的扶贫生涯,把自己的年华奉献给了贫困村的父老乡亲,响应了组织的号召,但是亏待了父母子女。目前,我还没有发现驻村扶贫干部中有不听招呼、不受待见、在单位混的不好的人。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共有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了扶贫一线上,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青春年华,更是如花儿一般鲜活灿烂的生命,如黄文秀等。
如果说扶贫干部不优秀,那么六安市金寨县中医院选派到该县花石乡大湾村的80后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她是中共十九大代表,不优秀的话,她能当上全国党代表吗?
如果说扶贫干部没事干很清闲,那么黄文秀就不会为了保护村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顾不得和身患重病的父亲过好父亲节,而在连夜赶回百坭村的途中遭遇山洪而牺牲。
亳州市税务局派驻利辛县汝集乡朱集村扶贫队长刘双燕,就不会连续三届9年坚守扶贫岗位,女儿从六年级到上大学没有陪伴身边,丈夫因心肌梗塞骤然去世她也不在身边甚至第二天才知道情况。(这篇文章起草时,刘双燕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刘双燕被中宣部、中组部联合表彰为 “全国最美公务员”)
如果说扶贫干部在原单位不受待见,得罪了领导,混得不好,那么,十八大以来,派出了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了290多万名干部驻村扶贫干部,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91.8万人,一大批的扶贫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难道他们都混得不好,都不受待见吗?
在我所知道的,认识的,了解的驻村扶贫干部中,虽然他们都有很多的困难和压力,但是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担当意识、大局观念和服从精神,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他们失去了对家庭的照顾和亲情培养,特别是对也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实在离不开的帮扶干部。
他们失去了原单位业务能力的连续提升,选派帮扶干部和原单位完全脱钩,组织关系也转到了所在的村支部。新时代工作面对的新情况层出不穷,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新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常态的要求。但是与原单位的业务脱钩三年,业务能力肯定会出现一个不小的断层;特别是有的驻村干部连续两届,六年驻村,业务能力肯定会有更大的断层。驻村扶贫任务完成后,回归原单位,还得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他们失去了原有圈子人脉的积累,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和交往圈,原单位的圈子比较固定,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这些圈子会逐渐扩大。但是驻村之后,和原单位脱钩的三年里,原有的圈子和人脉因为空间上的远离,相互联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慢慢的可能会被以前的朋友圈子给遗忘了。
比如中铁四局驻杨湖镇汪李村工作队队员郑加卫,2017年4月主动报名驻村扶贫,其家属在蒙城县的某个乡镇,也是一名扶贫干部,他就把6岁的女儿楚思扬从100多公里外蒙城县带到汪李村扶贫,把女儿安排在了沿河小学读书,现在女儿已经10岁,郑家卫为扶贫工作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带着女儿驻村扶贫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市人大驻颍州区马寨镇皮楼村工作队的刘长城,2014年10月至今,连续两届驻村,先后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工作队副队长等职务,6年多来,一家3口人三地分居。
刘长城针对皮楼村贫困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带领群众发展土鸡、蜂蜜、樱桃萝卜、生姜等种植养殖产业,并注册商标,对村里的特产进行包装设计,提升附加值,并开展电商扶贫,取得了扎实成效。
皮楼村71岁的农民闫凡志,他被命运痛击过三次。女儿意外身亡、妻子受打击后瘫痪,而他自己,又在七旬高龄遭遇车祸,失去了双腿。康复出院后,在刘长城的帮扶下,他不愿靠救济,坐在自制的滑板上,用双手当脚,继续从事西瓜种植,年收入过万元,并且免费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被刘长城誉为最“刚”的大爷、最“硬核”的脱贫典型。闫凡志的事迹先后被各大媒体报道,并在学习强国上被宣传报道。
刘长城多次被邀请为驻村扶贫干部培训班作经验介绍、现身说法、传经送宝,2020年全市“脱贫攻坚青春榜样”颁奖典礼上,刘长城还作为优秀代表上台发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阜南县分公司派驻到阜南县王堰镇胡老郢村的工作队员杨鸥鹭,工作能力很强,积极乐观,协助所在村两委班子开展了大量工作,与村两委班子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常能看到杨鸥鹭在朋友圈发关于入户走访、访贫济困、深夜加班动态,他这种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确实令人钦佩。
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时,他被任命为数据审核员,普查期间,普查工作组撤离后,他继续留守开展数据审核和收尾工作,直到9月初才撤离。时值暑假,杨鸥鹭整个暑假没有陪上家属孩子。
我们本单位的退休领导,贺兵调研员,因工作需要,退休后直接报名,到100多公里外的贫困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他的老父亲是离休老干部,已经将近90岁高龄,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扶贫工作,他不能在父亲床前尽孝,只能花钱请保姆和家属一起照顾老父亲。
关键时刻,贺兵同志表现出一名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在扶贫战线上继续发光发热。
以上4名同志,只是我所认识了解的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中的典型,还有很多更优秀、更先进的典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去褒扬。
帮扶干部驻村期间,承受着和家人两地分居的苦楚,家庭很多困难无法亲自解决,因此,需要组织能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真正把《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落到实处,切实给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主动排忧解难,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管理上严格、生活上关心,让他们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安心、安身、安业,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用心、用情、用力,更好地履职奉献。
相关链接:
一分钟,60秒:阜阳驻村扶贫干部的“一千零一夜”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