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论坛] 搭新质生产力快车 走农业强市的路子:阜阳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报告
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农经科 马奔 章意程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是立国之本,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阜阳市抢抓机遇,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阜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大逻辑
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阜阳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长期不会改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需要农业的强有力支撑,这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一)从理论逻辑分析,阜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需要。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阜阳市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大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常年粮食产量100亿斤以上,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阜阳市更加需要培植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新优势新动能,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二)从历史逻辑分析,阜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阜阳市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良好地区。随着时间的推进,阜阳市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和改革逐步增加,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两强一增”行动,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产量增加,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因此,阜阳市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价值,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从现实逻辑分析,阜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区域性农业强市的需要。
阜阳市印发《阜阳市建设高质高效的区域性农业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全市粮食产能达110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34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2.8:1,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2000亿元,其中规上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1000亿元。“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有力推进,累计建设千万工程省级中心村123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60个以上,勾勒出建设高质高效的区域性农业强市五年行动“路线图”。但阜阳市农业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初加工产品占比大,产业效益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发展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要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就要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大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弯道超车。
二、阜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短板弱项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阜阳市以不到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的粮食,被誉为“百亿江淮粮仓”。然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不意味着阜阳市现有生产力已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结合阜阳市农业发展实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存在许多短板弱项。
(一)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源仍旧不足。
一是研创能力不足。农业科研机构少、农业科研人员少、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少、科研范围窄,当前全市仍然没有一家农机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不足,近年阜阳市农科院育成农业新品种近50余个,仅转化小麦品种5个、大豆品种10个。二是机械化发展不均衡。阜阳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4%,但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全程机械化率只有45%。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产养殖、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阜阳市目前尚有差距。三是人才储备不足。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全市农业人口918.3万人,但常住人口只有443.3万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各类人才队伍短缺薄弱,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四是信息化发展不足。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滞后,省级数字农业工厂仅18个,2023年,阜阳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仅125亿元,而合肥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已突破200亿元,这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定位是不匹配的。
(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2023年,阜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33.1亿元,占全市GDP的13%,占全省的12.38%。然而,农业产业链条不全,总体上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缺少大而强的龙头企业,截至2023年7月,国家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6%,全市没有一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2023年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共496户,数量居全省第2位,但是实现产值仅占全省比重6.5%,总量居全省第9位。二是产业融合度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目前阜阳市仅有1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年休闲农业收入仅仅41.5亿元。三是品牌影响力弱。阜阳市“皖美农品”虽有29个,但是品牌影响力较弱,缺乏一批叫得响、美誉度高的品牌。四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产品烘干、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阜阳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尚在发展中,覆盖全市的冷链仓储冷链网尚未构成,大宗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仍然较大。
(三)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未完全形成
当前,阜阳市创新体制、教育体制、部门协调机制等体制机制仍然存在短板,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生产关系尚未成熟。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仍不健全。农业科技管理属于职能部门,科技人才却分布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研企业中,存在管理多头化、项目重复化等现象。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制不健全。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在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转化等环节,农业科研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科技部门等相关单位尚未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协同推进机制,影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三是农技推广机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在现行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机制下,无论是“三权在县”还是“三权在乡”,存在农业技术人员参与乡镇中心工作现象,在岗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明显,远离“农技职能”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要素质效不高。
一是土地利用率不高。2022年,阜阳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128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投资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等问题。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用地难问题依然存在,项目落地“用地难”。
二是发展资金缺口大。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主产区主要实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上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阜阳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所做的贡献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亩均收益相差2000元左右,种粮100万亩效益就差20亿元。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张,对农业科技研发、经营主体培训等方面支出不足。
三是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金融支农体系还有待完善,2023年,阜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5.57万个,而2023年-2024年4月,金融监管部门组织辖内银行机构累计为1.99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仅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的50.1%。
三、阜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堵点,要进一步推进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产业升级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基,积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1.搭建农业创新平台。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和政策优势,与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校地合作平台。发挥市场主体“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高新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涉农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发挥科研院所在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设备和技术方法、信息来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
2.培育农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阜阳市职业教育优势与农业产业优势相结合,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在农科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农学交叉学科,加强农业相关专业人才跨学科培养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复合型素质,培养一批懂农业、懂工程、懂信息的高级人才。持续实施“颍淮英才计划”,鼓励涉农研发机构引进紧缺的高水平农业科学家,不断加强前沿农业科技人才储备。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鼓励各县建立‘土专家’库,依托“土专家”举办培训班,帮助种植户补齐技术短板。鼓励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创业园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在工资薪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个人税收等方面实施更加完善合理的福利政策
3.运用农业智能装备。综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规模化种植,引进和研发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打药机、水肥一体机、自动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设备,改善农业生产工具,降低人工成本、劳动强度和人为失误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数字网络通信平台、农业基础数据库、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厂等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智慧粮仓、数字化车间、对农业生产、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环节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全过程数字化升级。鼓励支持发展农村电商,联合企业、院校加强直播团队孵化,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直播电商基地,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对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的电商技能培训。加强乡镇快递网点数字化改造,完善智慧仓储、自动分拣、射频识别、新能源配送车等设施。
(二)升级全产业链条,拓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时明确强调,将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紧密联系。促进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助于在产业链重构中赢得发展主动。
1.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围绕阜阳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招商手法、步法、打法,大力实施项目招商引资,壮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支持本地农业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储运销售、品牌流通、综合服务等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联合体。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创新先行县、国家产业强镇、产业化联合体等创建项目为具体抓手,促进龙头企业扩群扩规。集聚和培育一批涉农科技领军企业、涉农新质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专业化涉农科技服务企业,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涉农核心技术产品,布局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涉农新产业新业态。
2.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持续推进绿色食品“双千亿”计划暨肉牛振兴计划,着力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全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高地、黄淮食谷核心区。依托长春新牧、内蒙古合牛加快建设肉牛全产业链“六个一”工程建设,积极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创建以肉牛产业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制造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创建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贯通产加销服,融合农食文旅教,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积极推广农产品单品“1 N”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单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阜南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3.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支持龙头企业立足地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发挥产业联盟、相关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开展行业规范、技术服务、市场推广、品牌培训等服务。建立“皖美农品”品牌目录储备库,指导县市区积极申报“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鼓励太和香椿、闻集草莓、临泉芥菜丝、界首马铃薯、颍州马寨生姜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区域特色品牌。依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平台、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行业协会、社区、学校的产销衔接,形成品牌农产品产销联合体,共同维护好品牌声誉,共享品牌溢价收益。托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节庆活动等,积极组织阜阳市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品牌营销推介活动,加大等宣传营销力度。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1.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土地二轮延包试点和全面实施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全面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扶持、改造和提升力度,强化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现代要素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机衔接。探索多种形式的“大托管”服务模式,支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评价机制,以创新成果的原创性和前瞻性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同行评价体系。健全创新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研发规律的差异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和荣誉机制,加大对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倾斜,同时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使科研人才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建立健全的容错试错与尽职免责机制。
3.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推行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实行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的标准化审批服务。整合各服务领域关联事项,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压减时限、提升效能。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网上可办”。健全完善政府部门、地区之间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着力消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提升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部门的服务水平。
(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积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提升要素供需匹配效率。
1.完善配套政策体系。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等方式,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优化城乡经济地理版图,统筹城乡发展资源。积极申请健全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创新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强化农业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低保、惠农税收等政策。
2.提高土地供给质效。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深做实“小田变大田”改革,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和精准整地作业,有力提高耕地质效。优先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用地需求,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供给。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将各类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用地按照规定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鼓励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优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选题机制,实施农业创新创业资助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综合运用事前支持、后补助、以奖代补、基金投资、绩效奖励等方式,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制度机制,加大涉农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力度,支持构建、优化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活体资产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4.夯实种质资源根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各类农业种质资源,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场库。围绕小麦、玉米、大豆、畜禽、水产等主要品种,加强农业生物育种创新,依托皖北(阜阳)生物育种研究院、小麦抗赤霉病研究院等一批农业育种创新平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深度融合,全面建成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种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小麦、橄榄蛏蚌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市级现代种业产业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