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11件文物入选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候选名单! | 皖美夏日
近日,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导,安徽省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据介绍,此次综合考虑藏品的历史价值、地域特色以及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将推出100件套安徽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
前期,经单位甄选、专家审选,省博物馆协会从全省博物馆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百余万件套藏品中,遴选出150件套藏品作为“百大镇馆之宝”候选名单。其中,阜阳11件珍贵文物成功入选!充分体现了阜阳作为历史文化重镇的深厚底蕴。
壹
战国“大梁七年”铭铜戈
1965年出土于临泉县,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军用兵器,戈上铸有“大梁七年”铭文,记录了魏国在“大梁”都城迁都后第七年的铸造信息。它不仅工艺严谨、铭文清晰,更佐证了当时魏国势力深入阜阳一带的历史事实,是研究战国军事格局与地方治理的重要实物。
贰
战国“郢大府”铭铜量
1976年发现于凤台县,这件圆筒形铜量为楚国“郢大府”颁发的标准量器,是古代国家用来统一计量的重要工具。器物底部刻有“平”字,代表标准精度。测得容量约1110毫升,换算为楚国“五升”制度的标准筲,是我国先秦计量制度体系的实物代表。
叁
西汉圆仪
一套由木制漆盘和星宿刻盘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工具,1977年出土于阜阳汝阴侯墓。它采用赤道坐标原理设计,可用于观测天体位置,是现存世界最早的赤道式天文仪器,比西方类似工具早1700多年,彰显了中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先进水平。
肆
阜阳汉简
出土于汝阴侯墓,整理出简牍二十余种,包括《诗经》《周易》《苍颉篇》《春秋事语》《儒家者言》等。它们是汉代以前文献的早期写本,其中不少版本独具地域特色,反映出楚地学术传统的多元与丰富。汉简保存状态良好,是研究先秦两汉文献、文字演变与学术传播的重要资料。
伍
西汉鎏金铜座玉杯
出土于涡阳嵇山崖墓,白玉与鎏金铜座结合,杯身轻薄透亮,座部绘有应龙、云纹、柿蒂花纹等华美纹饰。其工艺融合汉代制玉、鎏金及描金技法,代表了汉代贵族用器中的顶尖水平,也反映出当时饮食礼仪与审美品位的高度融合。
陆
新莽“大泉五十”青铜钱母范
1974年出土于界首市汉代古城址,是王莽时期“大泉五十”钱币的母模,具有极高的制度与技术研究价值。母范结构严谨、铸造规整,是古代官方铸币流程的实物证据,也证明阜阳一带曾是新莽政权重要的制钱基地。
柒
新莽“刘氏去,王氏持”规矩铜镜
出土于阜阳七渔河墓葬,镜背铭文反映了王莽代汉时期的政治宣传口号,句句充满强烈时代印记,如“刘氏去,王氏持,天下安宁”。镜面分区描绘青龙、朱雀、白虎等瑞兽,融合政治话语与美学表达,是新莽时期民间舆情与信仰的结合体。
捌
金白釉褐彩虎形瓷枕
瓷枕作卧虎造型,白釉胎上以褐彩和黑彩绘出虎纹、草丛、飞鸟等图案,表现力生动。作为辟邪象征,虎形枕寓意镇邪安神,也折射出金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下的民间审美。枕上书“虎”字,寓意直接而有力。
玖
西汉铜肖形印
印章为一枚铜质圆形私印,印面刻一鹬鸟图案。鹬鸟在古代常被视为天象之鸟,能“知天将雨”。结合汝阴侯墓中出土的大量天文器具与《日书》等天文典籍,这枚印章或代表墓主担任天文观测相关职务,是身份的象征,也反映了汉代早期职官体系中的天文职能构成。
拾
秦量器铜质铭文诏版
秦量器铜质铭文诏版,又称秦量诏版,青铜质,长方形,长10.8cm,宽6.8cm,重0.015 千克。书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新蔡斗。”
拾壹
清界首窑福禄寿喜人物纹罐
界首窑福禄寿喜人物纹罐,此件清界首窑福禄寿喜人物纹罐是界首彩陶中的一件精品,剔花工艺,罐体唇口直颈,溜肩鼓腹,其上分别刻画卷草纹和开光人物纹。主体纹饰由一朵朵如意云纹组成四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各刻画一个人物,分别为福禄寿喜四星,表面施以绿釉装饰,人物刻画生气十足,让人爱不释手。
本次“百大镇馆之宝”宣传推介活动由安徽日报客户端为主阵地发起,联合“文博圈”“安徽文旅”等新媒体平台共同推广,活动将充分考虑社会推选,对初选的150件/套文物认真审选,最终产生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宣传推介名单。
阜阳旅游综合安徽日报客户端、阜阳市博物馆、临泉文旅体、界首文博
转载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