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文明密码”:从菜场蝶变到全城幸福升级
颍上县坚持利民惠民导向,城市面貌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全民接力共赴“文明之约”
6月24日,走进颍上县万福智慧农贸市场,目光所及,行人通道宽敞洁净,摊位上各类菜品码放得整整齐齐,排水沟槽、消防设施配备到位。角角落落鲜有杂物堆积,即便是容易湿漉漉的水产区,地面也保持干爽。
记者注意到,市民在该农贸市场买菜,可以通过扫描小票上的二维码,查询菜品溯源与检测信息。“菜市场里还配备了专业检测室,可以对出售的蔬菜瓜果和肉类进行检测,让市民买得放心。”颍上县市场监管局举报中心负责人何标告诉记者。
农贸市场的焕然一新,正是颍上县文明创建的生动映照。颍上县以利民惠民为导向,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重塑城市精神气质的“德润工程”,城市面貌与气质实现了由内而外的深刻蝶变。
颍上县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城市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全县27名县级领导、84家县直单位负责人下沉到乡镇、社区一线包保联系,细化压实责任,定期调度问效,把工作做到一线,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除了领导干部下沉到关键路段、片区外,颍上县还把创城指标纳入网格责任,建立社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颍上县将全县划分为1.6万余个社区网格,采取网格化管理,引导2.2万名网格员、4330名“村嫂”参与基层治理,把居民反映的问题、难点和诉求进行汇总分解,服务到家。
“据不完全统计,颍上县社区网格员攻坚破解‘老大难’问题780多个,形成‘颍上村嫂’‘杨传武调解室’等特色品牌。”颍上县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马军告诉记者。
为解决城区停车难题,颍上县结合暖民心行动和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闲置的边角地、暂未出让储备地块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了便民停车场。
管仲老街地处新老城区接合部,周边环绕着成熟商圈、慎城二小、银行网点等场所,日常通勤、接送学生、商业活动等停车需求叠加,再加上节假日蜂拥而至的游客,“一位难求”成为常态,影响了市民出行与游客体验。
“我们利用颍上自来水公司原办公、生产厂区拆迁后的空地,建成了管仲老街第一停车场。”颍上县城管执法局市政管理处负责人高立和说,停车场设置了417个机动车泊位、4个大客车泊位、4个无障碍泊位、50个充电桩和200多个非机动车位,有效缓解了周边的停车难题。
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6.2亿元资金,新增近2万个公共停车泊位,新建或改建了153座公厕,完善163个物业小区的充电设施和车棚,提升和改造103个老旧小区及106条背街小巷,打通12处交通瓶颈,建设9处口袋公园,并标准化运营3个便民菜市场,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来源:安徽日报
实习编辑:方文静 吕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