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特辑:阜阳师大团队探秘碧山村,解码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7月18日至24日,阜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碧野新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黟县碧山村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探寻碧山村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谈与走访调研,实地调研了这座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活力的古村落,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创新探索与成功经验。
在碧山村村委会,村党委书记汪怀远向实践团的队员们详细介绍了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安徽美丽示范村碧山村的村情村貌,以及其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和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在村委会的会议室,碧山村党委副书记桂芳虎与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和学生记者们进行了座谈交流,从村里的老手艺传承、非遗文化保护到年轻人回乡创业、乡村产业发展等,大家对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随后,在桂芳虎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深入村落,实地走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基地并拜访了非遗传承人,了解了徽州非遗发展现状。通过村书记的讲解阐述和沿途的所见所闻,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傩舞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历史价值,切身体会到这一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碧山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云贤研学所,实践团的队员们分别与黟县民谣非遗传承人、鱼灯制作手艺人孙清萍,渔亭白酒古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渔亭糕手艺人汪珑,傩舞第四代傩舞传承人吴自红和板凳龙非遗传承人王强进行了深度访谈。据了解,近年来,有关非遗后继传承、实物与资料流失和生存环境等系列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打造以振兴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三产”融合农文旅产业综合体,助力百姓致富、乡村振兴。在研学基地里,聚合了非遗传承人50多人,常态化开展非遗研学项目活动,“再设计”转化即将失传的非遗手工艺项目。一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纷纷采取抱团发展的方式,以年轻人的思维和逻辑打造品牌,推动非遗传播从地域性、封闭性转向大众化、开放性,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碧山村近年来凭借“艺术介入乡村”的理念而声名鹊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碧山模式”。团队实地探访了由老祠堂、粮仓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工销社”等知名文化空间,并沉浸式体验了非遗传承人与村民携手打造的手工艺作坊。经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团队成员们发现,通过引入艺术家驻留计划、举办“花田游龙舞”“千年傩舞”等特色活动,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有效带动了本地民宿、餐饮、手作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其间,在跟随非遗老师学习制作鱼灯的过程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非遗鱼灯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同时也深刻感受到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情感认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如何更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有效地帮助非遗传承人,助力非遗走出深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课题深深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
在近一周的调研时间里,实践团队的足迹遍布了古宅、田野、工坊和民宿,深入访谈了村干部、返乡创业者、艺术家、老手艺人及普通村民共计近30人。
结合此次调研主题,团队将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成一份详尽的“碧山村乡村振兴发展建议报告”。基于此次调研,团队初步构思了“数字碧山”赋能方案,涵盖利用全媒体平台发起“小众古村落打卡”“碧山记忆”“我为碧山发展出份力”等话题活动,旨在为碧山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流量支撑和创意助力。
图文编辑 | 新闻采编部 马嫚嫚
美工设计部 张苗苗
图片来源 | 张苗苗 唐晨 刘雪
程子航 王莹莹 张希铭
视频来源 | 阜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碧野新声“三下乡”实践团队
一审 | 马嫚嫚
二审 | 张馨怡
三审 | 周静
阜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出 品
来源:阜阳师范大学
实习编辑: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