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大家都在为阜阳的发展谏言献策。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阜阳金点子》活动不论是官方组织,还是民间的征集,于阜阳的经济发展而言,都已经成功一半了。毕竟只有敢想,才有可能实现嘛。
提及阜阳发展,前面浏览了很多网民的建言献策,总归还是比较认同的就是,不能一味的模仿,要因地制宜,发展出一条具有阜阳经济特色的出路。
俺也没啥大学问,也斗胆围绕这四点发表一下谏言:
阜阳作为安徽省户籍人口唯一超千万的城市,这是其他城市所羡慕不来的。要知道,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为了抢占人口红利,还要一系列的创业扶植金,购房补贴金等政策来吸引外来人口安家落户。而阜阳,先天优势就有着一千多万人口,占了很大的优势。
人口红利,如何才能利用起来?
虽然阜阳拥有户籍人口1070万。然而这一优势,当前确没有办法充分利用起来。
要知道阜阳年轻人,能赚钱的人(20—40岁之间),几乎全部都在江浙沪、北上广等其他城市,外出务工人员甚至达到300万左右。
留住年轻人
可以直面的说,阜阳能赚钱,会赚钱的都在外地。且很多人在外地赚钱之后,并没有带回阜阳,而是就地落户了。 之前网络上看到一个一个帖子,一位常州本地的市民网上发帖说,一座常州城,半城阜阳人,说常州的房价,完全都是阜阳人给炒起来的。虽然有点夸大的成份,但是无可否认的一点,常州,南通,杭州,宁波,舟山……江浙沪城市,有太多,太多,阜阳人安家落户于务工城市了。
安家异地,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20-30年之间,迫于房贷等一系列压力,这些人员只能出现一个现象,异地赚钱,异地花,甚至乎有些在外地购房者,由于资金预算不够,还需要家人补贴一部分,因此,这部分人员,不但不能再为阜阳经济添砖加瓦,反而还会对阜阳进行吸虹。
那么,打通阜阳经济命脉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留住他们?因为他们才是阜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当然,从工作上面来说,想让这部分人员回归家乡发展,目前很难。阜阳的薪资待遇跟江浙沪相比差距太远了。 单从薪资待遇方面说,阜阳确实没办法将这些人留下。但是阜阳完全可以效仿一,二线城市那样,降低一下房价,或者给予这部分在外创业的人群,予以购房优购、补助等政策来吸引他们回乡置业。或者使用其他方法促进人才、资金回流。只有想法留住人,防止资金外流,才能更好的盘活阜阳经济。 中老年人,不失劳动力
解决了当前主力人才回流的问题,摆在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发挥留守人口的优势?
50—100元一天。 这样的工作你干吗? 可能这个工资放到沿海城市,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然而这样的工资,在阜阳农村,太多人愿意干。 深入农村转一圈,你就会发现,那些看似老年,却不失劳动能力的人群确实很多。40以上,55以下的这些人群,农忙的时候还好有点事情做,非农忙的时候,很多在家找不到工作,如果能给50元一天(路边栽花草树苗的),100元一天(工地小工),就能找到很多愿意干活的的人。乡村环卫工人,前两年一个月才1200多元,即使现在涨上去一些,也就1500元左右。
然而,还是没有太多工作岗位去满足所有人员就业。那么这部分人群,就失去了经济收入来源。处于半闲置状态。如能将这部分人群也充分的安排起来,势必也会对阜阳经济有着很大的助力。
举例:阜阳与山东临沂人口几乎相当,然而临沂的GDP却比阜阳将近多了一倍。前些年,有幸跟阜阳在线去临沂考察学习,发现一个现象,那边几乎全民皆“商”,年轻人经商看店,做生意,年迈人员则骑着电动三轮穿梭于各个仓库之间,装箱,打包,拉货,送货,少者一天百十元,好了几百元,充分的将40-60之间的劳动力全部动员起来了。
缺少就业岗位
阜阳当前的困局是,不缺劳动力,缺少的是就业岗位。 在阜阳农村,50-100元一天的工作抢着干,然而,村里那些在舟山码头工作的人群,渔忙的时候,却要一天工作14—16小时,想休息都没办法。看到村里邻居发视频,很多人累的,绑着大闸蟹,都能睡着。一个月上万元的岗位,都找不到人做。
既然阜阳暂时没有这么多就业岗位,那么阜阳的领导班子是否可以创造一些就业岗位,增加一下居民收益呢? 既然阜阳已经加入了长三角一体化,高铁6小时以内长三角全覆盖。
是否可以由阜阳的领导班子,与异地用工单位洽谈一下临时工作岗位,待到舟山等沿海城市用工荒的时候,由阜阳开通一个临时用工专列,临时支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毕竟渔季也就那两个月比较忙。
一来缓解了沿海城市的用工荒。 二来,增加了阜阳农村居民的收入。要知道两个月的忙活,就能超过种地一年的收入了。有好的机会,相信很多人还是愿意外出一两月的。当然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如何能在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阜阳,地处平原,没有一座大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可使用面积非常广,且居华中。 随着近年高铁的陆续开通,更是实现了祖国全域的四通八达,快速直达。
因此,阜阳的地理优势,特别适合打造物流中转中心,以及适合建设厂房。 如能顺利将阜阳打造成华中物流中转中心,势必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经济营收。
提及这里,需要再次提及临沂这座城市, 因为临沂早期打造的就是华北物流中转中心,所以当地的物流业特别发达,因此创造出了无限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地城市周边的民房,也都成了仓库。反观阜阳农村,十村九空,太多、太多的民房,常年无人居住,全部空置浪费了。
古语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然而今天确不是这样。守着一年两季粮食,按照一亩地收成计算,小麦+大豆或者玉米。排除农药,种子,化肥成本,一亩地一年有3000元的收入就谢天谢地了。事实证明,如不变通,单一的靠卖粮食为生,即使手里有粮,心里也慌。
如何能将粮仓的优势转化成经济的动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粮食发挥更大的优势。此处可以效仿河南省:
之前看网络上一个调侃的段子,河南省上市企业前两名,一个养猪的(牧原),一个杀猪的(双汇),这不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发展链条了吗? 生产出来的粮食,可以加工成猪饲料养猪。养的猪既可以卖肉,也可以做成火腿肠等销往全国。一个双汇,就是千亿产值。阜阳难道就不能出现千亿巨头吗?
阜阳“粮仓”然单靠卖粮食,对经济的贡献只能说是基本。 如能将这些粮食加工成食物、零食甚至高附加值美食,畅销全国呢?
珠海不产粮食,然而有个号称再生石油的企业,海天味业,大家都知道吧?
贵州有个老干妈,仅仅靠卖辣椒酱,卖向了世界。
能叫上名字的:康师傅,盼盼,旺旺,卫龙……知名食品企业,都是需要从外面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再销售的。
而阜阳有着先天的优势,原材料就在身边,然而除了金种子之外,却没有其他一家能在国内叫出名气的食品加工企业。
因此:斗胆建议,阜阳领导班子,可以效仿合肥的做法,引进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或者招商+投资入股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将阜阳的粮食有效的转换成食品销售出去。如此能够更好的带动阜阳的就业岗位,还能更好的将粮仓的价值更大化的发挥出来。
随着高铁的开通,阜阳已经可以实现6小时以内直达长三角所有城市。阜阳完全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
可由政府,或者承包商,将农村闲散土地统一承包,打造成具有现代化的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借助高铁的优势,开通一趟绿色专列,四季定向的向长三角各城市输送新鲜绿色食品。一来缓解长三角城市的蔬果慌,二来带动阜阳农民的种植激情, 三来实现阜阳绿色经济的收入。
随着国家将阜阳列入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重点发展对象,以及坐拥京港,京台高铁交汇点,阜阳,太需要打造出一条具体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向世人展示不一样的城市。腾飞的阜阳,大美阜阳,未来可期。我为阜阳发展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