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点子征集】阜阳文化旅游,如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10月15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在芜湖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阜阳包含其中,正式成为城市经济协调会一员。商合杭、郑阜高铁开通,实现阜阳市域全覆盖,打通直达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快速通道。在极大改善交通条件、显著提升区位优势的同时,阜阳的后发优势、人口优势、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将更加凸显。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阜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该如何紧紧抓住“长三角”“高铁市”这一历史机遇期实现文化旅游的更好更快发展呢?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机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笔者认为,阜阳应立足中央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发展定位,确立“乡村振兴示范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以“四个融入”联动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新高地。
一、理念上融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就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安徽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相互间是重要的客源市场。随着,商合杭、郑阜高铁开通,阜阳应该积极探索以经营上市公司的理念经文化旅游产业,同时,探索以五星级酒店服务的理念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以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理念来推动工作创先争优、提档升级,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在长三角区域内,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旅游合作,深入推进规划对接、产品对接、服务对接、监管对接,强化市场互推、客源互送、人才互动、信息互享,将阜阳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二、定位上融入是关键
阜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我们以环境为底色,农业为特色,旅游为亮色,打造长三角向往生活的旅居目的地。”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孕育了悠久璀璨的农耕文化,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适宜土壤。优秀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魂,也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积极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阜阳应根据自身优势,应充分挖掘乡村农耕文化资源,强化对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积极传承和发展包括农耕技艺、乡约民俗、餐饮服饰、传统民居等在内的优秀农耕文化,将其有机融入乡村旅游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充分抢抓新机遇,探索新模式,开展内容创新发展新体验,以阜南柳编、阜阳剪纸、界首彩陶、杜氏刻铜等资源为引爆点和增长极,开展线上综艺线下体验,推广时尚生活理念,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串联融合地城荷花、颍泉葛大桥等美丽乡村精品风景区,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打造精品线路,形成整体效应。
三、产业上融入是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也是核心。“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是阜阳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特色。阜阳应以八里河风景区、颍泉生态园、颍上小张庄公园为标杆,积极打造新形势下的农文体旅项目,并努力提升层级,扩大影响力,依托这些特色载体,广泛招引长三角区域文创机构和人才入驻阜阳,引导、服务本地传统文旅企业和农场基地等农业主体转型,扶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旅游示范项目,建成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旅游融合基地。
支持举办乡村旅游各类节会和旅游商品大赛活动,加强旅游商品宣传营销,有效繁荣购物消费。拓展本土文创、农创产品开发推广,打造形成独具阜阳特色的文创、农创产业品牌,实现文创、农创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四、行动上融入是保障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铁军队伍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如何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建设,提升阜阳文化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笔者认为,阜阳应依托安徽旅游职业学院,培养一批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队伍。全力推进“阜阳文化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积极投身文化旅游发展领域。组建专家智囊团,“借脑引智”,有计划地选送有培养潜力的本土人才到高等院校和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还要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品质。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阜阳文化旅游业要立足优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讲好阜阳故事,奋力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