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身边事] 志愿军老兵刘学敏口述
刘学敏,我是属狗的,1934年出生,住阜阳市城里。全家人靠父亲帮人理发挣点钱糊口过日子。
1951年4月,为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报名参军,父亲也十分支持。当时才17岁,怕人家说我年龄小,就多报的一岁才去的。
是在阜城镇报的名,后地走到插花训练了一阵子,每天就是跑步、训练啥的。在蒙城没呆多少天,就从蚌埠坐火车到东北。我们是坐火车过的鸭绿江,到朝鲜就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的一员。主要从事运输、铁路抢修等工作。
1953年,刘学敏所在部队(兵役证显示是八五一一部队,志愿军8511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1师的代号,主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路抢修与建设任务。)承担一段重要铁路的抢修任务。敌人在三个月里,对该地区狂轰乱炸数百次,机枪扫射更是家常便饭,他与战友们迎难而上,在战火硝烟中创造出了举世闻名“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地保障了后勤物资供应。在零下40摄氏度的前线,他和战友一边背着枪,一边拿着镐子。吃的是压缩饼干,遇到没水时,就抓把雪放进嘴里,慢慢化成水。据其儿子介绍:他年轻时,父亲曾带他到苏屯拜访过他的一个老战友李春奇,两人感情很好。
由于长时间在艰苦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刘学敏的双腿严重冻伤。1953年停战,1954年回国,随部到河南一个火车站附近的“中朝村”(音译)驻扎。1957年退伍,有一段时间不能正常行走,无法参加工作。后来,与父亲学起了理发,维持家庭开支。
老伴去世数年,膝下有四个孩子。老人曾因病致脑神经受损,现记忆、思维基本丧失,是二级听力残疾,每个月优抚金2100左右,靠子女伺候生活。
走访记录:宋军、王言;
走访时:2025.11.12。
注:内容部分来源于《颍州晚报》2024.10.25日的“今日看点”版,作者:牛桂芹、夏一凡。






游客